著名出版家沈昌文安詳離世,他說“我的初心在上海”
2021-01-11 11:15 來源:新民晚報 責編:覃子喻
- 摘要:
- 著名出版家、文化學者、前三聯書店總經理兼《讀書》雜志主編沈昌文今天(1月10日)清晨在睡夢中安詳離世,享年90歲。
【CPP114】訊:著名出版家、文化學者、前三聯書店總經理兼《讀書》雜志主編沈昌文今天(1月10日)清晨在睡夢中安詳離世,享年90歲。
沈昌文1931年9月26日生于上海,畢業于上海私立民治新聞專科學校,1951年3月至1985年12月歷任人民出版社校對員、秘書、編輯、主任、副總編輯,1986年1月至1995年12月,任生活·讀書·新知三聯書店總經理兼《讀書》雜志主編。主事《讀書》后,沈昌文要廣開言路,達成“通識”,為知識分子創造一個精神家園。他最怕的是不允許各種觀點并存。世界太復雜了,他希望兼容并蓄,才是完滿。其間,三聯出版西方經典著作《寬容》《情愛論》《第三次浪潮》以及蔡志忠漫畫、金庸著作,在社會上引起極大反響。他主持下的《讀書》雜志,被認為是“觀念最開放、思想最活躍”的刊物,先后開設了馮亦代的“西書拾錦”,王佐良的“讀詩隨筆”,樊綱的“現代經濟學讀書札記”、趙一凡的“哈佛讀書札記”等多個兼具文學性、思想性的專欄,使《讀書》雜志成為中國知識界的一面旗幟。1996年1月退休后又發起創辦《萬象》雜志,策劃出版《新世紀萬有文庫》等。
沈昌文曾總結自己的出版工作經驗是“三個第一”,即文化第一,質量第一,人脈第一。他說,所謂人脈第一,“就是人際關系。編輯工作是個奇怪的職業,自己不生產,這邊是作者,那邊是發行,那邊是印刷廠,你在中間。這就要求你要做到人脈相通,當然首先是作者了,這樣才能生產出好的讀物來。你不是直接生產者,你只是組織生產的人,這中間,自然要和生產要素搞好關系嘛。”而要搞好關系,飯局就十分很重,他直言不諱地說:“我是主張吃的。跟文化人,或者思想家要搞好關系,我沒別的手段,只有一條——吃。因此到哪里去吃,最重要的是我要了解他喜歡吃什么。飲食便于進入主題,就有話可談了嘛。”
他曾出過一本隨筆集《最后的晚餐》,他說:“當我以文化為職業的時候,常蒙前輩教誨。現在視之,這些言傳身教,無異是耶穌在最后的晚餐時對門徒的訓詞。而當我以后能獨立工作之際,能實行的常常只有一條:請客吃晚飯。”
作家簡平回憶,與沈公在一起最開心,大家常常笑聲不絕。沈公素好美食,尤喜上海大閘蟹。幾年前他查出了肝病,不能高蛋白高脂肪飲食。但是沈公從不以為意,信奉“順其自然”。2020年12月9日那天,沈昌文還高高興興地與友人聚餐,夫人生怕他又抵不住美食誘惑,囑女兒一起前往,知道沈昌文喜歡喝啤酒,臨行前規定他“只能喝一瓶啤酒”。但是沈公“狡猾”地在自己面前擺了一瓶,在不喝酒的簡平面前放了一瓶,又偷偷在自己腳下藏了一瓶,這樣,就有了三瓶的量可以調配。“從他身上看到傳統知識分子的豁達從容。”
在2019年上海書展前趕出的《八八沈公》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,是為慶祝沈公八十八歲壽辰,他的舊識、好友、徒子徒孫奔走相告,收集了三十四篇關于沈公的趣事文章。書一出爐,沈公就再來上海書展與讀者見面。“我的初心在上海。我是上海人,就是上海的‘小赤佬’。在上海待了19年,這期間不只是得到了人的成長、文化知識,更重要的是精神上有了指引。”到北京后,沈昌文慢慢從校對員做到了主編,他回憶自己曾得到出版界前輩的庇護,后來在他的身后,又有一串新的出版人跟隨著。“我知道出這本《八八沈公》背后的意思就是要我不忘初心。”
- 關于我們|聯系方式|誠聘英才|幫助中心|意見反饋|版權聲明|媒體秀|渠道代理
-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ICP備18018458號-3法律支持: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
- Copyright ©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:021-59179026 傳真:021-59179026